
扫码二维码微信咨询
加盟热线
133-4891-9030
回到顶部
发布时间:2025-05-20丨 阅读次数:27
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,饮酒一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古人中秋饮酒不仅是一种习俗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。
中秋饮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,当时天子会在八月里酿制一种名为“酎”的酒,这种酒经过多次补料后进一步发酵而成,成为中秋赏月时的重要饮品。到了唐代,中秋饮酒已成为一种风尚,文人雅士常在月光下登台观月、饮酒赋诗,如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夜饮酒宴,熄灭灯烛,与大臣们共赏明月。
宋代是中秋饮酒习俗进一步发展的时期。中秋节前,商家会提前售卖酒水,吸引顾客,而宋人则在中秋当天中午开始豪饮,酒量之大令人惊叹。据记载,宋人饮酒时举杯可达三升,相当于现代的2.5斤。此外,宋代的中秋宴饮活动非常盛大,富家贵族会在家中摆设高台低榭,演奏乐器,而普通百姓则会到酒楼饮酒作乐。
清代的中秋饮酒习俗则以饮桂花酒为主。桂花酒因其浓郁的香气和清甜的口感而成为中秋佳酿。文人墨客也常在中秋时节以桂花酒为伴,吟诗作赋,表达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除了饮用特定的酒,古人中秋饮酒还伴随着丰富的文化活动。赏月、赋诗、弹琴、舞剑等都是常见的场景。李白的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以及辛弃疾的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等诗句,都生动地描绘了古人中秋饮酒的浪漫情怀。
中秋饮酒不仅是古人欢庆团圆的方式,更是他们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无论是唐代的登台观月、宋代的豪饮狂欢,还是清代的桂花酒香,都展现了中秋饮酒的独特魅力。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,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团圆和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文章素材来源于互联网整理,仅供参考,不作为官方态度,不承担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内容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
陶瓮开启的刹那,酒液在青瓷杯里荡出琥珀色的涟漪。这抹流动的光泽里,沉睡着明代酒坊的夯土气息,混着光绪年间的高粱秸秆香,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窖池里的青砖味道 —— 它们像被时光凝固的浪涛,在舌尖绽开时,便漫溢出整部酿酒史的河床。 新酒里能喝出
老酿酒师的案头总摆着三件物事:黄铜酒尺量酒液深浅,牛角刮板测窖泥湿度,还有块摩挲得发亮的竹牌,刻着 “七分酿,三分藏”。这些器物构成的度量体系,早已越过酒坊的边界,成了他丈量生活的标尺。 凌晨三点的酒坊里,他用拇指与食指比出两指宽的距离,
酒窖深处的木架上,陶瓮在月光里泛着哑光。启封时升起的酒雾中,那抹流动的琥珀色突然有了重量 —— 三十年的光阴被压缩成粘稠的液体,在玻璃盏里轻轻摇晃,像把整个窖池的晨昏都封存在了里面。 新酒是透亮的蜜色,阳光能毫无阻碍地穿过杯身。但当它被请